“狂飙”的阅读力你想要吗?来!向清华大师学习-世界播资讯

2023-02-26 01:56:39    来源:人文清华讲坛

新学期,新气象。不知你是否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?不论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是钻研一个新的领域,都离不开「读书」二字。

如何在读书这件事上事半功倍?我们为你整理了清华大师们的有效阅读方法,助你新学期阅读力“狂飙”起来!

01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梁启超:读课外书为必修课

“一门三院士,九子皆栋梁”,梁启超不仅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,他的九个孩子也成为了在不同领域熠熠生辉的专家。在求学的方法上,梁启超秉持“读课外书为必修课”。

梁启超曾说:“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,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,便算完事,那么,你进学校,只是求文凭,并不是求学问,你的人格,先已不可问了。再者,此类人一定没有‘自发’的能力,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,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。”一个人如果想在学术上创新,便免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,相互启发。

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也继承了相同的治学观点“既有所专而又多能,能精于一而又博学;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。”

而在具体方法上,梁启超认为读书要讲究精读与泛读之分。“心不细则毫无所得,等于白读;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,不能博搜资料。”既要读书破万卷,也要在重要的书籍上精益求精,加深印象。

02

王国维:有批判地读书

作为一名博古通今,学贯中西的学者,王国维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考。王国维曾直言:“如果缺少观点,缺少见识,读书再多,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,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。”

王国维被誉为我国“新史学的开山祖”,也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,正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个人的思考,他才能在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美学、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提出重要创见。

因此,不轻易接受既有结论,在重要的观点上勇于质疑,求证作者的论据、论证方法等是否合理,能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批判性思维,又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我观点。

03

陈寅恪:有校勘、有批语

陈寅恪的著名语录为:“士之读书治学,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,真理因得以发扬。”在钻研学问的过程中,他追求摆脱世俗的枷锁,寻求并发扬真理。如何做到呢?陈寅恪的读书习惯是在书上“圈圈点点”,其中有校勘、有批语。

陈寅恪作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、著名的历史学家,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就是在这随手记下的批语与随想中形成。因此,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,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活跃的思考,在日积月累之下,会有助于形成我们的思想与观点。

而陈寅恪对读书的态度也是“不唯书,敢怀疑”。所谓“大胆质疑,小心求证”,需要的就是我们质疑权威的勇气与推翻重建的毅力。陈寅恪所秉持的就是大量读书,却不尽信书,不受已有观念的约束,勇于探索新的创见。

04

华罗庚:读书先读厚再读薄

“单凭天才的科学家也是没有的,只有勤奋,才能勤能补拙,才能把天才真正发挥出来。”这是被世人誉为天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。

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代表者。他在初中时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,后来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。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为他打破常规,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工作。因此,在如何有效读书,甚至通过读书自学的话题上,华罗庚很有发言权。

华罗庚看重读书的质量。读十本八本不求甚解,不如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得精通烂熟。读透一本书的标准是什么呢?总结来说,就是“先把书读厚,再把书读薄”,即知识的延展与系统性总结的过程。

“由薄到厚”意味着对同一领域知识点的积少成多。“从厚到薄”则需要对书中知识进行整理概括,归纳总结,捕捉要点,形成自己的逻辑。关键是将书中各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,融会贯通。

在华罗庚看来,学习进步永远不嫌晚,关键要摆正态度。为此,他还特意为青年人作过一首诗:

发奋早为好,苟晚休嫌迟

最忌不努力,一生都无知

老老实实干,痛下苦功夫

夸夸其谈者,荆棘满前途

05

钱钟书:做读书笔记是标配

对于钱钟书来说,读书和做笔记是标配。在1935年,钱钟书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。那时,图书馆的书向不外借,进去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。为了记录重要的内容,钱钟书便常常边读边记笔记。后来,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。

虽然他是一个爱书的人,新书的来源也很多,但在他和杨绛的家中,并没有大量藏书。这既是因为他们常年没有安顿的居处,也是因为钱钟书深谙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的道理。有书赶紧读,读完做笔记。既避免了拖延,也提高了阅读时的效率与专注度。

因此,对于钱钟书来说,读书不在于藏书多,就像他的治学态度一般:“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,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。”

根据杨绛的整理,钱钟书的笔记大致分为外文笔记、中文笔记和“日札”(读书心得)。笔记上常常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,其中都会附带自己的议论,亦有前后参考、互相引证。而“日札”中的心得,也有部分后来写入了他的著作中。

做笔记很耗费时间,根据杨绛所说,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,是读这一本书的一倍。但所有大师们的共同点大概就是,在读书治学这件事上,从不偷懒。

关键词: 清华大学 融会贯通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